南宋丝绸衣裤:什么?南宋人穿开裆裤!

姓名:对襟双蝶串枝菊花纹绫衫缠枝葡萄纹绫开裆夹裤

时代:南宋(1127-1279年)

家乡:台州黄岩

黄岩,位于浙江黄金海岸线的中部。在历史上这里曾被称为永宁县,唐武则天时将这里更名为黄岩。这里有黄岩山,传说东汉道教人士王方平隐居山中,山顶有黄石,因此称“黄岩”。

黄岩

读完上面的宝藏姓名,你一定在想,为什么古代衣服的名称这么~~~ 长!别急,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身衣服的主人吧!

这身衣服的主人名叫赵伯澐,他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七世孙。南宋初年,赵伯澐的父亲徙居到黄岩。作为皇室后裔,赵伯澐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,当然他也做了一些服务当地百姓的事情,比如现在还保存着的黄岩县城西门外的五洞桥,就是赵伯澐修建的。

2016 年黄岩当地百姓意外发现了一个古墓,经考古人员发掘,证实墓主人就是赵伯澐。墓里出土了七十多件丝绸服饰,这是浙江历史上最为集中和顶级的南宋丝绸发现。

浙江是丝绸之都,湖州的钱山漾遗址中发现过距今4700 年绢片,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丝织品。

先来看看赵伯澐老先生的这件上衣——“对襟双蝶串枝菊花纹绫衫”:“对襟”是衣服的款式,“双蝶串枝菊花纹”是衣服上的花纹,“绫”是一种丝织品面料。

两襟相对,称为对襟。

衣服上的花纹有菊花、蝴蝶。菊花均匀点缀于舒展漫卷的枝叶间,一对蝴蝶闻香而来,有杜甫诗句中“留连戏蝶时时舞”之感。

古时的裤子大多穿在裙或袍里面,普通人家用布缝制,叫“布绔”;富贵人家用丝织品制成,叫“纨绔”。后来人们逐渐把衣着华丽,家中富贵但是不学无术的青年叫做“纨绔子弟”。

此处开裆。

《弟子规》中讲“勿箕踞”,“箕踞”就是双腿叉开的坐姿,因为古人穿开裆裤,箕踞这种坐姿极容易走光,且不礼貌,因此坐姿要端正。现在你明白了吗?我们不仅要衣着得体,也要注重日常礼仪,并且要内外兼修,培养好的道德品性。

裤子的演化历史:

早在春秋战国时期, 人们已经穿着裤子,当时的裤子没有男女区别,且无腰无裆,仅仅两只裤腿,直接套在膝盖以下的胫(可以理解为小腿)上,所以古人也称裤子为“胫衣”。

秦汉之际,裤子从胫衣演化成可以遮裹大腿的长裤,但裤裆仍不加以缝缀。至于满裆长裤,则来自长年骑马的北方少数民族。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“胡服骑射”之后,汉族人才开始穿长裤。但最初仅在部队中流行。到了汉代,这种满裆长裤已为汉族百姓所接受。为与开裆裤区分开来,这种满裆裤多称为“裈”。“裈”属于内衣体系,不可轻示于他人。魏晋南北朝由于中外文化交流频繁,受异域民族生活方式的影响,这一时期的士庶多以着裤为尚。这一时期裤子的特点就是裤脚管特别肥大,类似于今天的喇叭裤。唐代盛行“胡服”,穿裤是一种时尚。到了宋代,经过长期演变之后,裤子又回到了其最初开裆的形制,但与先秦时期的胫衣多贴身穿着不同,这种开裆膝裤,多加罩于满裆的“裈”之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