晋楚国争霸是吴越两国反目的导火索。在长期相互征伐中,晋国为了牵制楚国,派出申公巫臣及其子孤庸教吴反楚,楚国为了反牵制,与越结盟以对抗吴。吴国和越国就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相继崛起。制作精良的吴戈越剑成为当时各国君王争相获取的宝物。
吴越征战发生于春秋晚期,公元前510年,吴国进攻越国,两国争战就此展开,双方你来我往,开始了长期的拉锯战。期间发生了三次生死之搏,分别是公元前496年的檇李之战、公元前494年的夫椒之战以及公元前478年的笠泽之战。吴越两国的兴衰交替,成为春秋末年最精彩的历史篇章。
吴文化是由华夏文化和所谓的南方“蛮夷”文化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地域文化,故吴地出土的器物面貌具有两重性,一方面受到中原商周文化的深刻影响,另一方面从形制、纹饰上又表现出显著的地方文化色彩和风格。同时,由于吴越地域相连,邻邦同俗,吴国同一时期使用的青铜工(农)具与越国几乎无异。
春秋时期的安徽江淮地区,即文献所载群舒故地,小国林立,出土了一批带有明显地域特征的青铜器,这些器物有别于同时期周边的吴文化、越文化和楚文化,被学术界称为群舒文化。这些在夹缝中生存的小诸侯国,最终先后灭于楚。这些群舒青铜器是在与中原文化交流过程中,不断融入本地文化因素铸造而成的。群舒文化与中原地区、淮河中上游、长江中下游等周边地区的文化相互影响,是周边各文化传播交流的重要纽带。